当前位置: 学堂 - 资源 - 技术文献

我国环保产业园的发展与新时期面临的挑战

来源:《中国环保产业》 1000 2020-08-18

我国的环保产业园是在以环保产业为主导的聚集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现了我国环保产业的特色发展模式,覆盖污染治理相关产业、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绿色产品制造等多个领域。近年来,随着环保产业整体的高速发展,环保产业园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渐凸显,已成为我国环保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载体。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环保产业正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强化环保产业支撑。对提高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培养优质环保企业、推动技术产品产能“走出去”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形势下,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更优质的环保产业园。

1我国环保产业园对环保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环保产业是政策主导型产业,具有分支领域多、产业链条长、受服务区域辐射半径限制、同业竞争与分工合作并存等特点。随着我国环保治理需求的扩展,环保产业快速发展,从业人数、企业数量迅速增长,环保产业专业园区对环保产业的聚集发展、优势互补、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1.1 促进产业聚集形成上下游产业链

环保产业涉及污水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处置、噪声振动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等多个细分领域。各主要细分领域的产业链往往覆盖产品研发、工艺设计、主要原材料生产、关键零部件生产、配套零部件生产、专业设备制造、药剂耗材生产、通用设备制造、工程安装服务、运维服务等多环节。在特定区域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聚集,有利于上下游企业间的有效协作,有利于构建产业链条,形成合力。

1.2 通过产业聚集形成区域品牌

现阶段,我国环保企业总体呈现小而散的特点,企业个体尤其是中小企业个体缺乏良好的宣传途径,不易为用户所知、不易形成有效的品牌效应。较多数量的专业企业在特定区域以园区或产业集群形式实现的有效产业聚集将形成区域品牌效应,使聚集区内企业实现共赢。

1.3 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共享,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环保产业园的建设从基础设施方面为入驻企业提供相对良好的生产生活保障,同时园区层面构建的中试平台、科技平台、金融平台、人才平台、培训平台、宣传展示平台、信息平台等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体系,可为园区企业在行业内信息交流、产学研协作、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1.4 有利于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地

环保产业园或产业集群的建立为政府对于促进区域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地提供了有效抓手。对于符合区域主导产业定位、园区发展定位的入驻企业,结合园区的级别权限可以从土地、税收、信贷政策、人才政策及其他扶持政策等多角度对企业发展给予支撑。

2 我国环保产业园的类型

环保产业园的类型可以从园区主体、园区规模、主导产业领域、服务对象等不同角度加以区分。从主导产业领域角度可分为以下类型。

2.1 服务于特定治理对象的综合型环保产业基地

综合型环保产业基地包括以传统产业聚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特定细分领域企业集群聚集的大型综合性环保产业基地。如覆盖水处理相关产业全产业链的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以大气污染治理领域为核心的盐城环保产业园等。还包括从单个产业链环节拓展培育发展起来的新型环保产业基地,如从装备制造基地拓展到覆盖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固废处理等多个环保子领域的四川金堂工业园区等。

2.2 以特定产业链环节为重心的环保产业基地

以特定产业链环节为重心的环保产业基地是结合区域发展特征,以原材料生产、装备制造、环保服务等为特点打造的产业聚集区。如以智能装备制造、环保装备制造为发展定位的诸暨市现代环保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泸州国家高新区智能环保装备产业园等;以发展环境服务业为主体的南海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等。

2.3 以废物回收处置及资源再生利用为核心业务的静脉产业园

与以技术产品服务输出为定位的其他类型环保产业园不同,静脉环保产业园本身是一个以园区内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再生利用企业集群与处理设施为依托,为特定领域、特定区域提供废物处理处置服务的废物处理处置场所。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河北唐山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科技产业园、北京鲁家山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基地、湖北谷城再生资源园、自贡市循环经济产业园等是这类园区的典型代表。

2.4 以“互联网+ 环保”为主要发展领域的智慧环保园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 环保”的深入发展,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领域与环保产业的融合发展全面加速,我国正在经历从“数字环保”向“智慧环保”的转变。如无锡梁溪环保物联网产业园、佛山顺德环保科技产业园等相关园区、青岛高新区国家人工智能与生态环保产业园(在建)等以智慧环保、环保物联等为核心业务领域的专业产业聚集区逐步涌现。现阶段相关园区尚处于发展初期,已实现聚集发展、规模发展的园区尚少,随着“智慧+环保”融合的深入与发展,此类环保产业园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此外,环保产业园从园区建设运营主体来看,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建设―政府运营、政府主导建设―企业运维、企业主导建设―企业运维等多种模式。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大型综合型环保产业园多采用政府主导建设、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运营的模式。近年来,在开发区或大型工业园区内建设的环保主题“园中园”以及企业主导的环保产业园区,无论是由政府还是企业主导建设,大多采用企业化运维模式。

3 我国环保产业园发展阶段

产业的集聚最初源自市场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环保产业园的建立和发展与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是相互协调的。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随着环境保护需求的增强,我国环保产业初成规模,环保产业园应运而生,并随着环保产业的发展经历了起步、摸索、全面发展三个阶段。随着“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转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并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更加迫切,环保产业园开始进入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新发展阶段。

3.1 起步阶段

20 世纪90 年代初,我国环保产业整体处于发展初期,仅在个别地区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自发形成了初步的产业聚集区,尚未建立有物理或管理边界的环保产业聚集区。直到1992 年11 月“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被国务院批准建立。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以发展环保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由于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在建园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污水处理产业的规模,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加上建园后当地政府积极扶持,使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发展至今仍然是国内影响力最大的环保产业园区之一。

3.2 中期摸索阶段

“九五”时期,我国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状况,开始试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于1997 年发布了《“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试行)》,环保市场需求有所扩大。于是国家开始借此机会助推环保产业发展,从1997 年后到“十五”时期,成立了沈阳市环保产业基地、国家环保产业发展重庆基地和武汉青山国家环保产业基地等三个环保产业基地,并在苏州、常州、大连、西安、佛山、济南、哈尔滨、青岛等地成立了八大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建立了一批环保产业园的“国家队”。然而,这些园区当时在环保产业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加上当时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推动力有限,市场需求并不足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发展。因此,多数园区未能实现建园之初提出的规划目标,也很少在环保产业中形成影响。产业发展时机不成熟、发展策略不清和执行力度不够,是导致这一时期环保园区发展较慢乃至发展停滞的主要因素。但这一时期的摸索与实践为进入高速产业发展期后的环保产业聚集区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与教训。

3.3 全面发展阶段

“十一五”时期之后,我国将主要污染物的总量减排目标列为约束性指标,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加强,及至“十三五”时期开始向环境质量考核转型,环保市场需求迅速扩大。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支撑手段,环保产业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在2010 年10 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二五”初期国务院先后颁布《“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等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规划和一系列文件,使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并明确了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战略目标。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区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区形成,在升级已建成产业聚集区的同时,相关产业工业园区的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加速。现阶段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区多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其中以江苏省最为集中,形成了以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与高塍镇装备制造基地为主要载体的宜兴环保产业聚集区, 以盐城环保产业园为主要载体的盐城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 以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的苏州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 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六合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主要载体的南京节能环保服务业集聚区等大产业聚集区。此外,北京、天津、浙江、山东等地也形成了不同规模的产业聚集。进入“十二五”以来,四川、湖南、湖北、安徽等中西部省份在市场需求及国家政策推动下开始全面推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着手打造本区域的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区,如四川省成都市的金堂环保产业园等,现已初具成效。

3.4 提质增效阶段

“十三五”时期,随着生态环保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环保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期,新时期对作为环保产业发展重要载体的环保产业园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环保产业园的全面发展期建设相对照,园区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的主要课题。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创新政府引导产业集聚方式,由招商引资向引资、引智、引技转变,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的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要求。此外,近年来环保产业的集聚发展模式出现了新的样态,开始在一些成形的产业园或产业集聚区中出现将发展重点转向环保产业或者以环保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版块的趋势。2018 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中,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产业之一的开发区达到68 家,其中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盐城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四川金堂工业园区等开发区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开发区主导产业的首位。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可以利用工业园原有的条件,给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环保产业提供更有力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持,以相对成熟的力量支持这些企业渡过创业初的困难时期。

4 我国环保产业园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盲目建设、未达到预期效果

随着我国环保工作深入开展带来的巨大的市场需求,“ 十二五”以来多地区将环保产业列入区域重点发展领域,提出了相关发展规划。在“筑巢引凤”的思路下,包括部分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环保产业聚集、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在内的多地区积极着手建设本区域的环保产业园区。由于建设前期缺乏对环保产业发展特点、区域发展特点等的深入研究,缺乏科学的园区发展总体规划,产业链设计、促进体系设计、实现路径不清晰,后续配套不到位,导致在园区发展过程中招商引资难的问题突出,部分新建环保产业园的发展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同时由于定位不清,区域间产业聚集区的同质化竞争问题凸显。

4.2 创新能力弱、低层次聚集问题突出

部分环保产业园区在建设初期借助区域特有的土地、原材料、人力成本等优势形成了以原材料、通用设备、通用耗材的生产制造企业为主体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园区内龙头企业不足,中小企业居多,企业研发能力不足、专业人才不足、创新机制欠缺等问题制约了园区的进一步发展与升级。

4.3 园区专业服务能力欠缺,不能有效为企业排忧解难

园区层面往往更关注基础设施建设、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相关工作的开展。部分园区未能有效分析环保产业特点、入园企业发展特点,未能协助入园企业在融资渠道、技术研发、资源整合、市场拓展、人才保障等方面解决切实的问题。

5 新时期下我国环保产业园的发展建议

5.1 强化园区建设的顶层设计

环保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区域及目标市场环境治理需求、区域环保产业聚集状况、周边区域同类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区域环保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条件、区域科技人力资源状况等。新环保产业园区的建设应避免盲目开发、仓促上马。在园区建设项目启动之前应积极开展前期研究,充分认识市场空间,基于区域资源禀赋、优劣势条件,着重开展产业链条设计与园区产业规划研究,建立与当地可提供的产业基础或政府助力相匹配的发展思路。明确园区的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发展原则、发展路径、主导发展领域、保障措施,形成较清晰的园区近期及中远期总体设计规划。

5.2 加强园区开发运营主体的专业性

环保产业是具备较强专业性的产业领域。环保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在政府行政指导的基础上需要专业团队的支持。如中节能在多地建设运营的节能环保产业园、由专业产业地产开发企业或由龙头环保企业建立的园区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形成了专业化运营团队。由政府主导建设运维的园区应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部门或通过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协作,强化园区专业化运维。

5.3 加强园区的服务能力

在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园区应着重强化园区面向企业的服务能力建设。园区服务能力不仅体现在基础物业等保障服务、“一站式”审批等行政服务,更应体现在专业服务领域,包括园区主导的公共专业平台、产业合作平台、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外部优势资源嫁接,优秀技术产业化扶持,协同产业联盟建设等多方面。通过相关平台机制建设,在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专业支撑的同时,全面提升园区的发展能力。

5.4 园区应成为创新、创业的载体

园区在发挥产业聚集发展作用的同时,应发挥推进环保技术研发、技术成果产业化与商业化、孵化优秀企业、促进现有企业升级的作用。基于《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通过园区政策倾斜、园区产学研平台、创新合作平台、人才整合资源等建设,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的聚集,提升园区整体创新能力,打造集科研生产为一体的产业基地,如盐城环保产业园建立了包括园区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院、公共研发平台、研发中心、技术交流合作中心等在内的园区创新平台,形成了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与技术转化机制,为园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这些都成为盐城环保产业园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

5.5 形成园区特色打造园区品牌

环保产业的产业链环节较多,链条相对较长,同时涉及水、气、声、渣治理的多个不同的细分领域。园区产业领域不一定大而全,但应具有自身特点。园区建设与发展应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发挥区域特色积极引进或培育优秀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链条。成熟园区应基于政策市场变化,结合园区“软实力”建设促进园区企业向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不断升级,以高端高附加值技术产品的输出提升园区的竞争力,打造园区品牌。

标签: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